為何線徑是1.75mm不是1.8mm或乾脆2.0mm?

有沒有想過,為何市面上所有3D列印的線材1.75mm線徑會訂一個這麼奇怪的尺寸,不是2.0mm,也不是1.8mm,而是到小數點下兩位的1.75mm??

    以一個從事機構設計十多年的經驗來看,所有的設計尺寸為了方便記憶,有一個依循,大多會選擇接近的整數值來設計,如此尺寸與尺寸之間相對應的計算會比較簡單,也比較有邏輯.

    因此,看到市面上線徑1.75mm的規格時,第一個反應是,這是一個精度需要很高的線徑設計,所以到小數點下兩位,但相對照另一種線徑3mm,似乎又符合我們一般設計通則.因此,1.75mm似乎有著某種特殊意義,際然這不是某某國際組織訂定的遊戲規則.那麼,在1.75的背後是不是有某個當初設計的故事或者考量.

   因為英文不是頂好的關係,搜尋1.75mm大多只找到賣這線徑的廠家,因為大家都這規格,所以造著座總沒錯!!

   以下,是我個人的推測,既然一開始3.0mm線徑用得不錯,在縮小線徑的時候為甚麼不設計同樣是整數的2.0 ,1.0mm,而是奇怪的1.75mm呢? 或許,這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種關係.

   以其他條件不變,同一時間的擠出量而言其實跟截面積成正比,因此我們把兩者截面積比較,3.0的截面是半徑平方xPi(圓周數)因此是

1.5x1.5xPi=2.25Pi   1.75的截面積是 0.765625Pi (好討厭的尾數)  這兩者有沒有關連 ??

 我們試著看一下截面積的比率 2.25Pi/0.765625Pi=2.938 接近於整數3...

   會不會是,當初因為有小線徑的需求,但為了架構不要有太大的改變,所以在設計上,把同一時間的擠出量調整倒1/3.因此,計算出來應該是

1.732mm但線徑可以作到的公差範圍是+/-0.05mm因此最接近的取1.75mm來當作小線徑的設計??

   如此做的好處是,軟體負責計算擠出量步數的計算只要直接乘上3就是1.75的結果..

也就是作相同一件作品時,3.0線徑如果要使用1mm的長度的話,1.75就必須使用3mm的長度..

這麼說來1.75mm跟3.0mm各有甚麼好處呢?

同一件作品,如果擠出的速度是固定的話,3.0mm的速度是1.75mm速度的三倍.

那使用1.75mm有啥好處呢?在精細度上,3,0mm走一步,等於1.75mm的走三步,因此1.75的計算結果,可以列印出3.0mm下的1/3步 2/3步的細節,也就是解析度提升3倍.我猜,這或者就是市面上目前1.75mm是主流的主要原因吧? 1.75mm相對3mm最大的好處就是提升作品的細部解析度.

    至於為甚麼不乾脆用整數值1.5,剛好是四倍的差距,這就不是我能猜測的到了...或者這又是另一個故事.有誰能為我解惑呢?

有網友問到為何使用3mm,將回覆補充如下 這反而比較好理解,3D列印線材必需符合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可以有限度的折彎而不斷裂,第二個條件是承受壓力時,有一定的鋼性可以承受步進馬達的推力而尺寸不至於變化太大影響輸出的穩定性,因此,第一個條件決定了線徑的最大值(想像一下誇張一點用10mm來當線徑時折彎半徑要多大),第二個條件則決定了線徑的最小值(如果遠端送料使用0.4的線徑可以想見會發生線在裏面擠成一團,擠到塞爆了才推出,回抽的功能就別提了),因此以材料設計的角度而言是有一定的設計尺寸範圍的,可以想見,當初這技術剛發展出來時,其材料特性並不如現在的進步(專利已過期因此當初開發依尋的是二十年前的材料技術),因此開發一開始一定會選擇一個相對穩定好控制的尺寸來開發,因此可以推論3mm是當時的時空條件下最好的設計,隨著材料科學進步,材料的彈性剛性以及擠出精度都提升了,才有後來1.75的設計產生,因此才說3mm是符合設計通則,取整數,好記又好計算.以上是個人推論

 

最後修改於 2015-08-18 04:10